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of Primary Education St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CzF知覽論文網
XIA ZhengjiangCzF知覽論文網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zF知覽論文網 Abstract:CzF知覽論文網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ocial emotional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high social emotional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this context, it is worth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whether normal colleges are prepared for this.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SEL into primary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n,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perspective of SE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evant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texts and SEL is analyzed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and on this basis, the ideal state of primary education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is established,subsequently,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rimary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offered by eight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namely: there is no SEL high related courses in general education; There are obvious "misplacement" and "position-losing" in the offering of SEL high related courses;The existing experiential SEL course modules are relatively simple and not rich enough. In view of these three deficienc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Setting up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lassic study" SEL course; Adjust and optimize SEL related courses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normal univers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eak links of SEL high related courses; Enrich and expand the path of SEL experience learning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Keyword:CzF知覽論文網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一、將SEL引入小學階段職前教師教育的必要性CzF知覽論文網
(一)從普遍性的角度看CzF知覽論文網
教育是一個立德樹人的崇高事業。自古以來,教育家們無不推崇兒童身心的和諧與全面發展,無不強調通過“全人教育”培養“整全的兒童”。20世紀60-70年代,英國教育家尼爾敏銳地指出,當時的學校制度只關注書本學習,導致學生的頭腦和心靈漸行漸遠,“教師只教育了孩子的頭腦,卻忽略了極其重要的情感領域。”[1]人本主義心理學羅杰斯相信,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認知與情感同時參與的全人學習。然而,現實中學生絕大部分學習不是“全人學習”,而是一種發生在“頸部以上”、不涉及情感、缺乏“個人意義”(personal significance)的學習。[2]在羅杰斯看來,“現代教育的悲劇之一,就是認為惟有認知學習是重要的。”[3]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學生心理健康與行為問題日趨突出。在此背景下,1994年,美國一些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兒童權益倡導者在“費策爾研究所”(Fetzer Institute)舉辦的會議上,討論了如何采取有效的、協同的策略去促進和提升青少年的學業成績、心理健康和公民責任感,預防和減少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首次提出了“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這一概念,并發起成立了“學術、社交與情感學習聯盟”(the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這一民間學術組織。成立該組織的使命在于,幫助學校和家庭培養有知識、負責任、能關愛、善溝通的年輕一代,使之成為21世紀具有創造性的勞動者和有益于社會的公民。1在CASEL的推動下,美國各州紛紛制定貫穿K-12各學段的SEL學習標準。隨著2015年《讓每個學生都成功》(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法案的頒布,美國各州開始將學生社會情感領域的發展狀況納入到學校辦學績效的評估與問責系統中。在歐洲,2018年,OECD隆重推出了一項新的大型跨國調查評估項目,即青少年“社會與情感技能”(Study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評估項目。該項目主要采用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Bid Five Model),對參與國家或城市學齡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現狀進行評估與測評。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指出,“展望2050年,我們必須在社會情感學習領域進行長期投資,因為它是人類創造力、道德、判斷力和應對未來挑戰的基礎。”[4]由此可見,培養中小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為了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培養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是促進中小學生社會情感發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社會情感能力的教師能夠通過示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開展社會情感教學活動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梅索特(1979年)、伯利納和泰庫諾夫(1976年)就研究發現,教師的情感特征(而非認知特征)是區分“效率較高”和“效率較低”教師的關鍵因素。在研究者用于區分教師效率高低的52種專業特質中,有38種(約占75%)是情感方面的,只有14種是關于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方面的。[5]根據美國學者詹寧斯、格林伯格(Jennings&Greenberg,2009)提出的“親社會課堂模式”(prosocial classroom model),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及心理健康狀態,對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學業成績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間接影響主要通過健康的師生關系、有效的課堂管理、有效的SEL實施、良好的班級氛圍等中介變量來施加。[6]2013年,美國哈佛大學瓊斯教授(Stephanie M.Jones)指出,社會情感能力是決定教師、學生和學校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梢哉f,“社會情感能力影響一切,從師生關系到課堂管理,從有效教學到教師職業倦怠”。[7]在她看來,教師社會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影響師生關系的質量。其次,教師的行為為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示范,不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最后,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很可能會影響到課堂的組織與管理。[7]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二)從特殊性的角度看CzF知覽論文網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青少年兒童的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這種特殊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可塑性??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斷言,人類的教育應從人生的春天開始,就是說,要從兒童時候開始。在他看來,兒童時期即是人生的春天,這段時間兒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強。“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長硬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蠟在柔軟的時候容易定形、定樣,硬了的時候就容易破碎。一棵幼小的植物可以種植、移植、修剪,可以任意轉向。當它長成一株樹木以后,就不可能這樣辦了。”[9]人類的大腦就象蠟一樣,它在兒童時代是很濕潤柔順的,適于接受一切外來的印象。到了后來,它就漸漸地變硬、變干了,事物就不那么容易印在或刻在它的上面了。(2)定向性。個體在少年兒童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這種可塑性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朝著好的方向去塑造,也可以朝著壞的方向去塑造,這取決于成年人如何引導。對此,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早就論述。“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那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么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10]洛克打了這樣一個比方。許多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溺愛孩子,后來喝到“苦水”還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洛克講,問題就出在,父母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藥(溺愛孩子)而不自知。[10](3)持久性。童年時期成人對兒童施加的任何影響都具有持久性。蘇霍姆林斯基斷言,“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光彩奪目的、一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這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怎樣度過,童年時期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12]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童年時代所經歷的一切,往往會根深蒂固地積淀下來,早期經驗(尤其是創傷性的心理體驗)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將產生終生難以擺脫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個性特征都是童年期所形成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童年期。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以上幾個特點是站在描述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角度來講的。正因為有上述幾個特點,我們才會真正地理解為何小學教育并不“小”,為何小學教師不好當的道理。許多人習慣上以為,相對于中學或大學教師,小學教師對學歷、文化知識的要求是最低的,因而,也是最容易當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沒有看到小學教育的特殊性,沒有看到小學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為兒童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包括身體、認知、社交、心理、審美等)打下牢固而扎實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學教師的工作重心并不是要教給兒童多少知識與技能,而是要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播種”、“啟蒙”和“打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僅是認知方面的,更是社會情感領域的,如良好個性、性格或行為習慣的養成。從這個角度看,小學教師并不好當,甚至比中學教師、大學教師更難當。為了培養“整全的兒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相對于中學教師而言,小學教師必須擁有更高的社會情感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心理需求和對教師的期望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幼兒園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富于同情心、能夠和顏悅色地、溫和地鼓勵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情感與社交問題的教師。直到小學階段,這方面的需求依然清晰可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教師的學識及才干的重視與日俱增。[13]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以上所論表明,將SEL引入小學階段職前教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這種必要性概括起來講有兩條:第一,職前的教師教育必須致力于幫助師范生習得有效應對未來工作情境、卓有成效地從事教育教學實踐所需要的社會情感能力,也即“職業社會情感能力”。2這種能力的獲得主要與“專業倫理與師德養成”、“教師情緒智力”、“教師專業發展”這類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有關。在本文,筆者將這類課程稱之為教師取向的SEL高相關課程(簡稱T型SEL高相關課程)。第二,職前的教師教育必須致力于幫助師范生習得畢業后到中小學有效從事社會情感教育、培養和提升中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教育素養,我們把這種素養稱之為“社會情感教育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主要與“教育哲學”、“青少年發展”(側重社會情感領域)、“德育心理學”、“學校德育原理與方法”、“學生心理健康或心理輔導”這類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有關。在本文,筆者將這類課程稱之為學生取向的SEL高相關課程(簡稱為S型SEL高相關課程)。還有一些課程介于二者之間,如“課堂管理”、“班級管理”、“教育政策與法規解讀”等,同時與教師或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有關,筆者將這類課程稱之為S/T型SEL高相關課程。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二、需求評估:對應然與實然差距的分析與考察CzF知覽論文網
(一)應然層面的思考CzF知覽論文網
要將SEL引入小學階段職前教師教育,首先要明確一個標準問題或參照系問題,即理想意義上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SEL導向的課程框架是什么。確定這個框架應當滿足三個條件要求:第一,這個框架應當與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的相關要求保持總體上的一致性。第二,這個框架應當對現有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存在的遺漏或不足具有補充、矯正和糾偏作用。第三,這個框架相對于以往的教師教育課程框架,更能培養和提升師范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包括有效從事社會情感教育的能力。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2012年教育部頒發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要求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須圍繞“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技能”、“教育實踐與體驗”三個維度來確定課程目標。其中,“教育信念與責任”要求師范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育觀。“教育知識與技能”要求師范生具備“理解學生”、“教育學生”和“發展自我”的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要求師范生具有觀摩、參與和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谏鲜稣n程目標的界定,《課程標準》將面向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育類課程劃分為六大學習領域,即:“兒童學習與發展”、“小學教育基礎”、“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并推薦了與之相對應的課程模塊(詳見表1)。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根據表1,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規定的前五大學習領域中,與SEL密切相關的學習領域主要有以下三個半領域。(1)“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內含兩個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即:小學生心理輔導(S型)、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S型)。(2)“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內含兩個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即:教師職業道德(T型),教師專業發展(T型)。(3)“小學教育基礎”,內含四個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即:教育哲學(S型)、班級管理(S/T型)、教育政策與法規(S/T型)、學校組織與管理(S/T型)。(4)“兒童學習與發展”。就這個領域與SEL的關聯度來看,只能算作“半個”SEL學習領域,因為該學習領域與SEL的關聯是有條件的,即只有當這里所講的“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向社會情感領域(而不是指向認知領域),它所推薦的課程模塊“兒童發展”才屬于SEL高相關課程。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表1《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與SEL的關聯點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換一個觀察視角,可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規定的課程模塊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與SEL密切相關的課程,也即SEL高相關課程。這類課程具體又可以細分為三個亞類,即:(1)T型SEL高相關課程,包括“專業倫理或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2)S型SEL高相關課程,包括“青少年發展(側重社會情感領域)”、“教育哲學”、“德育原理與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輔導”。(3)S/T型SEL高相關課程,包括“教育政策與法規”、“班級管理”、“學校組織與管理”。第二類是與SEL沒有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普通教育類課程,如:小學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小學跨學科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等。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在筆者看來,上述三類SEL高相關課程是制定SEL取向的師范生培養方案的基本參照系。不過,僅僅依據國家頒布的現有政策文件,來確定小教專業的師范生在職前培養階段應當修讀哪些SEL高相關課程,可能是不夠的,因為現有的政策文件可能并不完美。舉例來說,2012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就存在幾個明顯的不足之處。其一,六大學習領域的確定,并未考慮通識類SEL課程的設置。所謂“通識類SEL課程”,是指有助于提升教師人文-社科素養的課程,這類課程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更好地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其二,某些與SEL密切相關的課程模塊,如“教師情緒智力”、“德育心理學”、“青少年領導力開發”、“課堂管理”、“學校文化建設”、“學校德育測評及應用”等,在現有的六大學習領域推薦課程模塊中尚未得到明確的體現與反映。第三,《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雖然設置了“教育實踐”學習領域,但“教育實踐”的表現形式過于單一。若要有效培養師范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提升師范生從事社會情感教育的能力,光靠傳統的“教育見習與實習”是遠遠不夠的。第四,文件雖然明確規定了六大學習領域,也推薦了相應的課程模塊,但沒有明確規定哪些課程模塊是必修的,哪些是可以自由選修的,這就為師范院校制訂本科培養方案或學生選課埋下了隱患。比如,把本應作為必修課的當作選修課開設。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綜上所述,筆者將SEL取向的小教專業師范生培養方案中教育類課程的整體設計框架概括為三大學習領域,即“通識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體驗學習”領域。其中,“專業學習”領域又包含三類SEL高相關課程(如表2所示)。需要說明和指出的是,表2所列的學習領域及推薦課程模塊并不包含那些與SEL關聯度不大的一般教育類課程,如小教專業設置的學科教育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與“學會教學”相關。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表2 SEL取向的小教專業教育類課程框架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二)實然層面的考察CzF知覽論文網
為了檢視當前各個師范院校小教專業的培養方案在多大程度上為師范生提供了充足、適切的SEL高相關課程學習機會,筆者選取國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八所樣本學校作為調查對象,具體分析八所樣本學校小學教育專業最新培養方案(除一所學校外,其它七所均為2021年的培養方案)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與SEL的關聯性。3這八所樣本學校的小教專業基本上都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屬于我國師范院校小教專業的第一方陣。須指出的是,這里統計的“教育類專業課程”不含學科教育方面的專業課程。經歸類統計,筆者將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中教育類必修課區分為四類,即T型SEL高相關課程、S型SEL高相關課程、S/T型SEL高相關課程、SEL可能相關或潛在相關課程。各類課程出現的總頻次如表3所示: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表3 八所師范大學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必修課與SEL的關聯狀況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1)T型SEL課程模塊的開設狀況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根據表2,指向T型SEL的課程模塊主要有兩個,即“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這兩個模塊在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出現的頻率分別是:教師職業道德(4次+1次)、教師專業發展(3次+2次)。4由此,我們看到,“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這兩個模塊在八所樣本學校教育類必修課的開設中,均沒有開“足”、開“全”,開設率只有3/8~4/8,即便把選修課的開設算進去,也沒有開“足”、開“全”。這里存在兩個現象:一個課程開設的錯位現象,同樣的課程一些學校將它們當作必修課開設,另外一些學校則將它們當作選修課開設;二是課程開設的“缺位”現象。即便把選修課的開設也算進去,有3所學校的師范生無法修讀“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2)S型SEL課程模塊的開設狀況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根據表2,指向S型SEL的課程模塊主要有四個,即“教育哲學”、“青少年發展”(側重于社會情感領域)、“學校德育原理”、“學校心理輔導”。這四個模塊在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出現的頻率分別是:“教育哲學”(2次+5次)、5“青少年發展(側重社會情感領域)”(12次)、6“學校心理輔導”(4次+3次)、7“學校德育原理”(5次+0次)。8由此,我們看到,除了“青少年發展”(側重社會情感領域)這個模塊外,其它三個模塊在教育類必修課中都沒有開足、開全,開設率從2/8到5/8不等。“學校德育原理”雖然在必修課中出現的頻次只有5次,考慮到幾乎所有的“小學(初等)教育學”、“教育學原理”教材中都設有“德育原理”的專門章節,依此,可以粗略地認定該課程模塊的實際開課率是基本達標的。“教育哲學”在必修課中的開設率只有25%,開設率明顯偏低,這與“教育哲學”這門課本身的地位與重要性完全不相稱。“學校心理輔導”在必修課中的開課率只有50%,也不算高,即便把選修課的開設也算進去,也沒有達到開足、開全的水平。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3)S/T型SEL課程模塊的開設狀況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根據表2,指向S/T型SEL的課程模塊主要有兩個,即“教育政策法規”、“班級管理”。這兩個模塊在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出現的頻率分別是:教育政策法規(4次+1次)、班主任工作或班級管理(7次+0次)。9由此,我們看到,“班級管理”這個模塊在八所樣本學校開設的教育類必修課中開設率是比較高的??紤]到幾乎所有的“小學或初等教育學”、“教育學原理”教材中均會設置“班級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章節,因此,“班級管理”模塊的開設算是達標的。“教育政策與法規”在必修課中的開設率只有50%,算上選修課,開設率也只有5/8,離開足、開全還有較大距離。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如前所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推薦開設的課程模塊本身并不完善,有些本應開設的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并沒有列入其中,這種遺漏同樣反映在八所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例如,“教師情緒智力培養”、“青少年領導力開發”、“課堂管理”、“學校文化建設”、“學校德育測評及應用”等,在八所學校開設的教育類必修課中基本上處于缺失狀態或邊緣化狀態。以“課堂管理”的開設為例。這門課在八所學校開設的教育類必修課中僅出現了2次,在選修課中也僅出現了1次。二者加起來,總共只有3次,所占比例連50%都沒達到。與“班級管理”的開設相比,各個學校都沒有把“課堂管理”的開設,放在一個顯要的突出位置上。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調查結果表明,在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表2推薦的三類SEL高相關課程,除“青少年發展”(側重于社會情感領域)、“班主任工作或班級管理”外,其它的SEL高相關課程均沒有做到“開足”、“開全”,即便把選修課的開設也計算在內,仍然達不到“開足”、“開全”的要求。這種現象的背后蘊含著兩個根本性的缺陷:一是部分SEL高相關課程的開設,存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錯位”。二是部分SEL高相關課程的開設處于完全的“缺失”狀態。此外,筆者在對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進行梳理時發現,幾乎沒有學校開設諸如“人文-社科經典研讀”這樣的通識類SEL必修課。雖然所有的學校都開有諸如“教育見習與實習”這樣的實踐體驗類課程,但開設的體驗類模塊相當單一。如何解決通識類SEL課程缺失、專業類SEL高相關課程開設錯位與缺位、實踐體驗類SEL課程不夠豐富的問題,即是本文第三部分所要解決的。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三、強化SEL取向教育類課程的相關對策與建議CzF知覽論文網
(一)開設“人文-社科經典研讀”通識類SEL課程CzF知覽論文網
不論是為了培養和提升教師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還是為了培養和提升青少年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或教師的社會情感教育能力),都要求未來的教師具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2007年,為了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兩綱”教育,上海市啟動了“教師人文素養提升工程”,把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師培訓規劃。為此,上海市專門創建了“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專題網,制作了“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資源目錄”,引導教師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既然在職中小學教師都有必要進一步提升人文素養,對處于職前教育階段的師范生而言,就更有理由、更有必要通過開設類似“人文社科經典研讀”這樣的通識類課程,來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就現狀而言,目前國內各個師范院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必修的通識類課程,包括思政課、外語、計算機、體育等,二是選修的通識類課程,這類課程涉及范圍較廣,涵蓋哲學社會科學、自然學科等不同領域。從兩類通識課所占學分的比重、受重視的程度看,前者遠遠超過后者。在現有的格局下,想通過通識教育提升師范生的一般社會情感能力,是不太現實的。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對原有的通識教育進行改造,也即在必修的通識類課程中,大幅度增加有關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學分比例。比如,哲學領域的“人論”、“道德或人生哲學”、“政治或社會哲學”;心理學領域的“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某些跨學科的專題研究,如“領導學”、“兒童學”等。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至于課程的開設形式,可以采用“經典研讀”和“小班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在哲學領域,學生可以重點研讀與“人性論”相關的著作。“人”是什么,人的形象與概念、人的尊嚴與價值、人的本性與處境、人的自由與解放等,都是哲學人論關注和探討的對象。對這類問題,舍勒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別爾嘉耶夫的《人的奴役與自由》(1941)、卡西爾的《人論》(1944)、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氣》(1952)、蘭德曼的《哲學人類學》(1955)、赫舍爾的《人是誰?》(1965),均有大量的探討。其次,哲學可以提供大量與社會、人生問題有關的價值知識或規范知識。在政治哲學領域,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西塞羅的《論共和國》、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鴻《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潘恩的《常識》、密爾的《論自由》、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等著作,為我們思考和探討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政府的職責與權限等根本問題,提供了永恒的和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在道德哲學領域,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邊沁和穆勒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康德的義務倫理學、杜威的實用主義倫理學、羅爾斯的正義倫理學、桑德爾和麥金泰爾的社群主義倫理學、吉利根和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為未來的教師思考當今時代的教育倫理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重要的方法論參照。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在心理學領域,學生可以重點研讀與個體自我發展相關的人格心理學著作、與人際交往互動有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歷史上各種人格發展理論,如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霍妮、弗洛姆等人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斯金納提出的行為主義理論,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提出的人本主義理論,包括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論,塞利格曼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德韋克提出的成長型心智理論,都與自我的認知、調節與成長有關。社會心理學旨在研究人際關系、社會互動和群體行為。比如,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189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1941),艾略特·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1972)、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1984)等,均可以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個體存在的社會性、個體行為的社會根源,或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理解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是如何相互使用、相互影響的。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二)調整和優化培養方案中SEL相關課程的設置CzF知覽論文網
如前所述,八所師范大學小教專業培養方案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推薦的、本該作為必修課的某些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在部分學校卻是當作選修課來開設。10二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推薦的某些SEL高相關課程模塊,在部分學校既不是必修課,也不是選修課。11三是某些被《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忽視或遺漏的SEL高相關課程,如“教師情緒智力”、“德育心理學”、“青少年領導力開發”、“課堂管理”、“學校文化建設”、“德育測評及應用”等,在八所樣本學校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中處于被忽視或遺漏的狀態。為了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筆者對小教專業應當開設的教育類課程進行了重構,重構后的教育類課程如表4所示。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表4同表1相比,發生了幾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增設了通識學習領域。二是在不改變原有的前五大學習領域的前提下,對前五大學習領域的推薦課程模塊進行了調整與優化。第一個調整與優化是,將與“兒童學習與發展”對應的兩個課程模塊“兒童發展”、“小學生認知與學習”調整為“小學生社會情緒發展與學習”、“小學生認知發展與學習”。第二個調整與優化是,在“小學教育基礎”學習領域,增設了“小學課堂管理”、“青少年領導力開發”、“學校文化建設”等模塊;在“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領域,增設了“學校德育測評及應用”;在“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領域,增設了“教師情緒智力培養”模塊。第三個調整與優化是,對三類SEL高相關課程(S型、T型、S/T型)作了必修與選修的區分,其中的SEL選修課可以作為榮譽課程,面向少數學有余力的資優生開設。三是將原有的“教育實踐”學習領域改為“體驗學習”領域。這一學習領域保留了傳統的“教育見習與實習”,增加了八種新興的可供選擇的體驗學習模塊。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表4 重構后的小學階段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框架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三)強化各類SEL高相關課程薄弱環節的建設CzF知覽論文網
如前所述,不論國家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還是八所師范大學小教專業開設的教育類課程,都存在某些SEL高相關課程開設的盲點。在表4列出的SEL高相關課程中,“課堂管理”(必)、“青少年領導力開發”(選)、“學校文化建設”(選)、“學校德育測評及應用”(選)、“教師情緒智力培養”(選)即是這樣的盲點,這些課程模塊都是SEL高相關課程建設的薄弱環節。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僅以“課堂管理”為例,來談談強化SEL高相關課程薄弱環節建設的必要性。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課堂管理”通常被認為是教師最應當掌握的、最有價值的教育技能之一。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夠預防班級中搗亂活動和不良行為的發生,增加課堂中有效學習的時間,進而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不僅如此,課堂管理本身也能促進或妨礙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由于只有在一個支持性的、學生感到安全和被關愛、鼓勵參與和管理良好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具備課堂管理知識對所有教師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Weissberg et al.,2007)。[14]然而,掌握課堂管理技能并不容易。根據美國學者卡羅爾·西蒙·溫斯坦(Carol Simon Weinstein)和韋伯(Wilford A.Weber)的看法,課堂管理的任務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設計良好的課堂物理環境,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培育良好的班級氛圍,教給學生必要的行為規范,與家長溝通建立協作關系,對學生的不當行為作出反應。[15]這表明,課堂管理的任務具有多維性。其次,課堂管理相當復雜。舒爾曼(Shulman,2004)曾斷言,課堂教學“也許是我們人類發明的活動中最復雜、最具有挑戰性、要求最高、最精細、最微妙、也是最讓人感到驚心動魄的一種活動。事實上,當我將教學的復雜性與我們通常認為回報高得多的臨床醫學(doing medicine)專業相比,我發現,臨床醫學的復雜性堪比日常課堂教學復雜性的場合只有一個,那就是設在自然災害現場的急癥室。”[14]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問題情境通常是復雜的、模糊的、不穩定的、獨特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教師很難用事先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運用“教學的機智”也就是實踐的智慧去駕馭課堂。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大量研究表明,課堂管理是初任教師感到最為棘手和匱乏的領域。一項針對剛畢業不久的103名初任教師的調查表明,他們最希望得到的專業訓練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應對那些反復出現、難以根除、嚴重的學生問題行為,獲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課堂管理理念(Barrett&Davis,1995)。[17]不僅如此,那些有經驗的教師也有同感。一項針對176名有經驗教師的調查發現,72%的受訪教師認為,他們在課堂管理這一領域的專業準備是不足的(Merrett&Wheldall,1993)。[17]2006年,由美國“學校與教育心理學聯盟”(Coalition for Psychology in Schools and Education)主導完成的一項全國性的教師需求評估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即不論初任教師還是有經驗的教師,都感到課堂管理技能不足。該調查的受訪者共有2334名,分別來自美國49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當教師被要求對他們的專業發展需求進行排名時,25%的教師將課堂管理排在第一位。此外,在排名第二的專業發展需求中,“課堂管理”與“教學技能”所占百分比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當數據按照教師的教齡進行劃分時,52%的初任教師(教齡一年)把課堂管理放在其專業發展需求的首位。[19]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事實上,職前教師教育供給不足,是導致教師課堂管理技能匱乏不足的主要根源。2011年,斯泰特等人(State,Kern,Starosta,&Mukherjee,2011)調查發現,在取自26所樣本學校(大學教育學院)、被確認潛在地包含社會情感問題的80份教學大綱中,僅有38份大綱真實地包含與學生社交、情感和行為問題相關的內容。在這38份教學大綱中,涉及課堂管理的教學大綱僅有8份,占比21.05%。[19]2013年,一份來自全美教師質量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NCTQ)的研究報告重申,在職前的教師教育項目中,仍然存在忽視課堂管理的現象。NCTQ對來自33個州、79個高等教育機構、119門與課堂管理相關的教師教育課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盡管有97%的專業課都包括了一些與課堂管理有關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大都比較分散,而且,沒有吸收和借鑒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再者,學校也沒有為師范生提供足夠的實習機會,以便將學到的課堂管理知識轉化為實踐。[14]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四)豐富和拓展師范生有關SEL的體驗路徑CzF知覽論文網
要培養和提升師范生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以及將來到中小學從事社會情感教育的能力,光有理論學習遠遠是不夠的。道德學習、社會情感學習不同于認知學習,僅僅依靠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或教師在課堂上的系統講授,是難以奏效的。從課程實施的角度看,表4中通識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的實施基本上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即以理論學習和課堂講授為主、以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為輔,這種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為改變這一現狀,有必要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開設以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為主的課程模塊。由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質上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學習,因此,在這里將它們統稱為“體驗類”課程模塊。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體驗類”課程旨在為師范生提供模擬性的或基于現場的參與式、活動式、應用式學習機會。這些學習機會并不局限于傳統的教育見習與實習,還包括以下這些學習方式:(1)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環節。即在某些偏重理論學習的專業類課程的學習中,留出一定的課時或學分,用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比如,在《教育政策與法規解讀》這門課的學習中,師范生可以在系統學習和解讀教育部2021年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基礎上,開展一次教育調查,看看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對該法規的執行情況與反響如何,在此基礎上撰寫一個調研報告。(2)SEL項目實訓。教師的語言表達、職業形象與禮儀、壓力管理、情緒調節、沖突處理等主題,都可以通過參與式、互動式、實操式的主題工作坊得到訓練。比如,針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預防與干預,國際上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SEL項目。為了有效地實施該項目,并檢驗項目實施的效果,師范院??梢圆捎霉ぷ鞣坏姆绞?,對師范生進行SEL項目實施的模擬訓練。(3)教育戲劇創作與表演。這里所講的“教育戲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面向師范生、作為教師教育的教育戲劇,即師范生分小組共同創作反映中小學課堂或班級生活、包含師生互動與沖突的教育戲劇,然后分組排練、匯報演出,以此反思和探究劇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合理、恰當。另一種是面向中小學生、作為學校德育方法的教育戲劇,也即在學校德育實踐中,班主任把“戲劇”元素引入教育過程,讓學生通過校園劇的創作與表演,反映他們成長的煩惱與困惑、思考與感悟。(4)教育小說與電影賞析。通過閱讀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日本作家黑柳徹子撰寫的《窗邊的小豆豆》,觀看《放牛班的春天》、《皇族俱樂部》、《自閉歷程》、《心靈捕手》等,師范生以理智直觀的、感性的方式,學會分辨和感悟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教師。(5)教育案例寫作與分析。師范生利用互聯網、新聞媒體、教育實習等機會,廣泛搜集體現教師社會情感能力或社會情感教育能力的典型案例,對搜集到的案例材料進行編輯與加工。然后,針對案例人物的行為是否合理作出分析與判斷,或者對案例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對策與建議。(6)德育名師訪談與敘事探究。師范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本地中小學德育名師進行專題采訪,運用敘事探究的方式,實際感受和理解德育名師(通常是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以及成長之路。(7)名校參訪與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生,也適用于師范生的培養。參觀當地中小學名校,現場觀摩、親身感受名校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具體做法及特色,并與名校師生進行現場互動交流,這對師范生踐行師德、學會育人都是大有好處的。例如,成都武侯實驗中學的民主教育、上海市三女中的“教育劇場”課程,包括一些學校富有特色的儀式教育活動、學科教室及校園建筑設計,都是值得去現場看一看的。(8)義務支教與服務學習。義務支教大多發生在寒暑假。對師范生而言,利用暑假到附近社區開展教育調研,然后基于調研結果,運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為當地中小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課后教育服務,如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SEL項目干預服務等是完全可行的。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以上所述涉及SEL體驗類課程的主要類別與表現形式。從課程實施的角度看,學??蓪⑸鲜霭朔N類型的體驗類課程模塊設置為可供師范生自主選修的微課或短課。這些微課或短課持續時間不長,一般控制在2-4周以內,學分多為半個學分或一個學分。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學??梢钥紤]在每個學期的期末留出兩周(實踐活動周),專門用于體驗學習。部分體驗學習模塊可以放到寒暑假中去,當作“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有些體驗學習模塊的實施甚至可以采用師范生自學、自研的方式來進行,不必采用正規的課堂教學方式、占用正規的課時。當然,每個模塊的學習具體要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目標、怎么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都需要學校的精心設計與系統規劃。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
參考文獻CzF知覽論文網
[1] [英]A.S.尼爾.夏山學校[M].王克難,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28.CzF知覽論文網
[2] 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CzF知覽論文網
[3] [美]羅杰斯.自由學習[M].伍新春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64.CzF知覽論文網
[4] UNESCO.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R].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2021:68.CzF知覽論文網
[5] 朱小蔓.創建情感師范教育[J].江蘇高教,1994(03):40.CzF知覽論文網
[6] Patricia A.Jennings,Mark T.Greenberg.The Prosocial Classroom:Teacher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Relation to Student and Classroom Outcome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Vol.79(1):493-494.CzF知覽論文網
[7] [8]Stephanie M.Jones(et al.).Educators’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Vital to Learning[J].Kappan Magazine,2013,Vol.94(8):62,63.CzF知覽論文網
[9] [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5.CzF知覽論文網
[10] [11][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43.CzF知覽論文網
[12]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畢淑芝,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4.CzF知覽論文網
[13] [美]F.戴維.課堂管理技巧[M].李彥,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CzF知覽論文網
[14] [16][21]Kimberly A.Schonert-Reichl(et al.).SEL an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A].In Joseph A.Durlak et al.(eds.).Handbook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C].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5:409,422,411-412.CzF知覽論文網
[15] James M.Cooper(general editor).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M].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1:221-242.CzF知覽論文網
[17] [18]Laura M.Stough.The Place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Standards in Teacher Education[A].In Carolyn M.Evertson,Carol S.Weinstein(eds.).Handbook of Classroom 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 Issues[C].Routledge Press,2017:909,909.CzF知覽論文網
[19] [20]Talida M.State(et al.),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in the Area of Soci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Problems[J].School Mental Health,2011,(3):14,19.CzF知覽論文網 CzF知覽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