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s on the Core Issues of the Debate on Whethe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ncient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Poetry Should Enter History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TAN Guanghui WANG Hui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Bash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O1s知覽論文網 Abstract:Literary history is a narrative text with a certain logical chain.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ncient poems fail to enter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that they fail to enter the three main logical chain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narration:the logical chain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the logical chain of modernity and the logical chain of literature itself.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narrative principle of“logical self-consistency of story chain”.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One i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poetry,which failed to form a narrative historical quality;second,the horiz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ians is not broad enough,which is limited by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history;third,ancient literary historians are not open enough to expand their research horizons to the present. Th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groups in literary research,enhance understanding,learn from each other,eliminate prejudice,keep pace with the times,break discipline barriers,and reshape the overall pattern of literary research.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Keyword:ancient poetry;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ical quality; the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historical logic chain;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現代詩與古體詩詞,在現代詩誕生之時,就存在激烈的論爭,尤以胡適與梅光迪的論爭最為有名。論爭持續不斷,最終以現代詩全勝告終。說現代詩“全勝”,并不是說現代人不再進行古體詩詞創作,而是說除“毛澤東詩詞”外,現代人創作的古體詩詞幾乎不被寫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F當代文學史學家的偏見,激起了古體詩詞創作者的不滿。矛盾愈演愈烈,以致一批學者開始撰文討伐這一現象。討伐者的理由很充分,回應者也不甘示弱,造成的結果是,這一問題雖然凸顯出來,但現代人創作的古體詩詞仍然很少被寫進現當代文學史。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文學史觀念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此語境下重提此問題,既有現實意義,又有闡明文學史脈絡的學術意義。此論爭的核心問題是:現代人創作的古體詩詞到底是否應該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將分兩個層面加以討論:第一,現當代古體詩詞未能入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應從什么方面著手方能解決此問題?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一、現當代文學史的敘事邏輯鏈與現當代古體詩詞不能入史的原因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文學史并不是對文學現實的客觀描述與反映,也不是把文學領域發生過的事情不加篩選地復述一遍。文學史是一種敘述,是文學史家根據自己理解的一套因果邏輯和時間線,將文學現實中發生過的文學事件進行串接,文學史其實就是一個故事鏈。喬國強認為:“從本質上說,文學史就是一個圍繞著‘古老的史實’、‘詩學的價值’這兩個軸心來運轉的文本過程。”[1]文學史首先是一個文本,然后是一個具有“敘事性”的文本,它講述的是有關文學的故事。喬國強進一步認為,文學史敘事的故事性有三個基本特征,即“往事”“差異”以及“建構”,“文學史框架揭示的是因其支撐性和約束性而演繹出來的故事;文學史文本的開放性主要指向闡釋的多種可能性,不同的闡釋演化出不同的故事;文學史的潛文本和超文本道出了文學史文本內部和文學史文本與外部相關聯的故事”[2]。由此可知,文學史就是文學史家將這些不同類型的故事整合而成的故事鏈,其組合的框架和邏輯由文學史家的歷史觀決定。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如果某個文學事件難以進入文學史家的故事鏈,這個文學事件就很難被敘述,這個現象也就很難進入文學史。這就好比,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優秀的人物,但這個人物再優秀,如果不能進入歷史學家的故事鏈,或者沒有引起歷史學家的注意、重視、肯定,他也進入不了歷史。以各種形態存在的“野史”,并非一定不可靠,也很可能只是因為它進入不了“正史”的敘述邏輯,比如正史不敘述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武則天野史、清宮野史、伯夷叔齊的故事等,大多成為人們飯后的談資或小說家演繹的話題。曹順慶說:“很多當代人形成了所謂的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的‘共識’與‘常識’: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材不應該收錄古體詩詞、中國古代文論沒有體系、古代沒有白話詩、中國文學史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學,并視其為理所當然。其實這些‘共識’與‘常識’是很有問題的,恰恰是這些‘共識’與‘常識’,阻礙了中國當代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的建設與發展。”[3]這些“共識”與“常識”,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現當代文學史不收錄古體詩詞,其實與古代文學史不收錄白話詩一樣,都包含了一個“故事鏈邏輯自洽”的隱含觀念在內。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敘事邏輯鏈,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一個階段以“革命歷史邏輯鏈”敘述現當代文學史。這條邏輯鏈主要出現在現代文學史初創期到20世紀80年代,以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為代表。在革命歷史的邏輯鏈上,有兩個具有“革命性”的元素被作為選文的標準:一是要符合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總體思想為導向的“政治革命”,二是要符合以現代文學史學科成立為基礎的“文學革命”。所以,凡是沒有“政治革命”痕跡的白話作品和沒有“文學革命”痕跡的古體詩詞,全都被排除在現代文學史之外。徐文泰認為,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體現了文學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密切配合、服務社會、政治的大歷史思維”,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則“代表了遵循文學自律、自足內邏輯的小歷史理念”[4]?,F代人寫的古體詩詞,從其創作出發點、選材、審美趣味來講,的確很難符合唐弢的“大歷史思維”。又由于其創作理念與白話詩大異其趣,也很難符合司馬長風的“小歷史理念”。因為白話詩必然被現代文學史所敘述,若選入古體詩詞,則很難讓新文學史具有“文學自律、自足內邏輯”。司馬長風的文學史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之后兩個階段的文學史觀,導致古體詩詞一直處于現當代文學史的“盲區”。受史觀影響的不僅是古體詩詞,現在的文學史特別重視的小說家如沈從文、張愛玲、李劼人等,同樣沒有進入唐弢的研究視野。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二個階段以“現代性邏輯鏈”來敘述現當代文學史。這條邏輯鏈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仍在沿用,以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為代表。在現代性邏輯鏈上,亦有兩個重要元素被作為選文標準:一是思想內容方面要體現“現代性”的內涵,二是表現形式方面要具有“現代性”的形式。恰如洪子誠所說:“‘現代文學’既是一個時間概念,‘還是一個揭示這一時期文學的現代性質的概念’”[5]。對現代性的強調是現代文學書寫史上的一次重大史觀變革,既是對前一個年代思想的反撥,又是一種新的思想建構,同時也引出了一系列復雜的問題?,F代性的內涵突破了政治革命的內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文學的起點可以向前追溯。這個思維邏輯導致王德威的“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之問在很長時間內都回蕩在現代文學研究界?,F代性敘事邏輯帶來的主要結果,是“現代性”一詞的含義在討論中變得越來越模糊?,F代性概念自身的模糊導致了現代文學邊界的模糊,啟發了“重寫文學史”思潮的產生。由于現代古體詩詞既缺乏現代性思想,也缺乏現代性形式,所以這個階段的文學史仍然難以將其納入自己的敘述邏輯之內。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三個階段以“文學自身邏輯鏈”來“重寫文學史”。在這個階段,現當代文學史既不想受制于政治革命歷史,也不想陷入“現代性糊涂賬”之糾纏,而是嘗試從另外一些邏輯鏈去重新組織敘述。比如“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試圖繞開概念糾纏,純粹以公元紀年分期來敘述文學史,意在表明該文學史敘述沒有預設任何其他立場,只有“文學”之立場;又如“民國文學史”,試圖回歸古代文學史以朝代命名文學史的做法,亦是回避立場偏見,試圖回歸“純粹”文學史敘述之設想;再如“現代漢語文學史”,有試圖將現代文學史研究拓展到海外華文文學、回避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不被研究之尷尬局面、拓寬現代文學邊界、明確研究對象之目的。不同的文學史觀紛紛建立,讓人無所適從,加之又無法從根本上超越之前兩個階段形成的穩定研究范式,所以并沒有取得令人矚目的、意見一致的文學史敘述邏輯。在這個階段,古體詩詞仍然沒有被納入其中,一是因為之前的研究范式仍在延續,二是因為“重寫文學史”階段的文學史,實際上已經沒有一個可以一以貫之的歷史敘事邏輯。在后兩條邏輯鏈上,不被關注的作家和歷史事實仍然很多,比如周文、陳銓、沈起予等小說家,以及國民黨文學、東北淪陷區文學等。觀念、視野、評價、慣性,是文學史家敘述邏輯形成的外圍框架。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從理論上講,最能將古體詩詞納入現當代文學史敘事邏輯的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民國文學史”這樣的中性文學史概念。大概也正是因為這類中性立場文學史觀的出現,才促使人們產生在現當代文學史中容納更多文學門類的想法。“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等人提出,以1985年《讀書》第10期、第11期、第12期連載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為肇始,以張毓茂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1988)為實踐開端,以孔范今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1997)和黃修己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1998)為代表成果。“民國文學史”的概念大約出現在2009年,第一篇以“民國文學史”命名的文章是李怡的《“民國文學史”框架與“大后方文學”》(2009),他提出這個概念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中國文學史“固有的秦漢—唐—宋—元—明—清的以國家社會形態為基礎的敘述模式”[6]。在20世紀文學史概念出現之后,大約在上世紀末,出現了將現代古體詩詞寫入現當代文學史的呼聲。其提問邏輯是,既然現當代文學史是書寫一個時間段內的文學史,那么這個時間段內的所有有價值的、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應被寫入其中。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一方面,有學者提出,現代古體詩詞也具有現代性內涵[7];另一方面,一批學者開始討論并反對古體詩詞的入史問題,比如韓晗認為,由于近百年來舊體詩詞創作的總體趨勢是式微、小眾傳播的,所以現當代文學史不必無所不包[8]。陳國恩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舊體詩詞納入現代文學史,這個問題牽涉到了現代文學史的觀念問題[9]。這個觀念引起了曹順慶等人的強烈反對。曹順慶認為:“這種偏激片面的文學史觀的產生,其根源在于文學研究中價值判定的片面而偏激的方式:將文學作品的文學本身的價值放置一旁不顧,片面地以語言形式的‘新/舊’,機械地以文字的‘文/白’,偏激地用‘傳統/現代’來劃分文學,來判斷價值,這種狹隘的文學史觀和價值判斷最終導致了現當代文學史的片面與殘缺。”[10]2018年,《大西南文學論壇》第2輯發表了10篇討論此問題的文章,陳思和、李怡、黃維梁、曹順慶、唐小林、趙義山等紛紛發言,支持入史的觀點偏多,但現實結果卻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這些意見實際上并未能在現當代文學史中得到落實。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由此,我們不禁想追問,如果之前的文學史由于史觀問題未將古體詩詞納入其中尚有情可原,那么為什么“20世紀中國文學史”“民國文學史”這類文學史仍然沒有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將古體詩詞創作納入其中呢?如上文所述,這兩種文學史觀的選文標準,是被稱為“文學自身”的標準。就詩歌史而言,“文學自身”的標準就是“好詩”的標準。只要是“好詩”,就應該入選。什么詩才是文學史認可的好詩?是不是寫得“好”的詩就一定會被選入文學史?第一個問題下文專門來談,我們先來談第二個問題。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一般說來,文學史只選好詩,但是好詩未見得必然被選入文學史。除了文學史家的見識、傾向、水平等個人因素之外,很多“好詩”仍然不會被選入文學史,這主要取決于如下幾個因素: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一,文學史所選之詩必然處于歷史情節中的某個位置。文學史是一種敘述,敘述的要素是人物和情節。詩要入史,首先要有可說之處。處于歷史因果鏈上的詩,可說之處主要在于它處于開端、發展、結果中的某一個位置。詩歌史首先要有一個開端。如果該詩歌現象是某個普遍創作潮流的開端,故事才能往下講。如果該詩歌現象不是開端而是發展,那就要與前面的開端連起來講,故事才能完整。如果該詩歌現象是結果,那就要指出其開端在何處,后來如何發展,為何是這個結果。古代文學史敘述古代詩歌發展路線,或者沿著體裁發展線索“四言詩—騷體詩—賦—雜言詩—樂府詩—五言詩—近體詩—詞—散曲”來敘述(比如趙義山、李修生主編的《中國分體文學史》),或者結合時代背景與詩體演變原因來敘述(比如吳烈的《中國韻文演變史》),甚至專門探討詩體演變之特征及原因(比如蔡長棟《中國韻文文體演變史研究》)。無論哪種敘述方式,古體詩詞的演變軌跡是清晰可見的?,F代文學史在敘述現代詩的發展邏輯時與之類似,或者按照革命歷史的線索敘述(比如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或者按照現代性演進路線和流派更替線索進行敘述(比如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1917—1949)》),或者將新詩的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敘述(比如段從學《中國新詩的形式與歷史》),甚至發掘新詩詩體演進的內存邏輯(比如王珂《新詩詩體生成史論》)??傊?,現當代文學史家始終力圖從各方面尋找現代詩的演進路線與邏輯。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在史學家敘述邏輯之外的作品,很難避免被忽視的命運。比如在吳烈的《中國韻文演變史》中,就看不見雜言詩、宋詩、清詩的影子,而在趙義山、李修生的《中國分體文學史》中則有較多篇幅。又如項楚非常重視的唐代寒山的白話詩,在古代文學史中幾乎無人提及。在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看不到象征詩派、七月詩派、九葉詩派等現代主義詩歌流派,而在以現代性邏輯鏈組織敘述的文學史中則均有較多篇幅。近些年來,雖然仍有很多人在寫現代詩,但在現代性、文學性等方面看不出有重大進展,所以當代文學史在敘述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詩歌的時候幾乎都因難以命名而一筆帶過?,F代人創作的古體詩詞的處境更為尷尬。它在現代詩的發展鏈條上既不是開端,也不是發展,更不是結果。因為古體詩詞在形式上是古代的,那就應該與古代詩歌史連起來講,才會有故事??上У氖?,古代文學史不再接著往下講。如果古代文學史愿意接著往下講,那么這些古體詩詞至少應該有發展,才好接著講?,F代人的古體詩詞到底有沒有發展呢?現代文學研究界的回答可能是:這個問題應該交給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去回答。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二,文學史所選之詩必然有一個有故事的“詩人”。在古代歷史上,好詩非常多,不被敘述的好詩也非常多。“好”的詩,不一定有影響,不一定有故事,也不一定成為眾口傳唱的佳作。即使歷史上出現一首眾口傳唱的佳作,若該詩的作者沒有一批類似的佳作,若該詩人沒有較牢的歷史地位,也很難進入文學史。張若虛憑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的情況,在文學史上并不多見,“文以人傳”的事倒是時有發生。因為有了詩人這個“人物”,故事才能往下繼續。若詩人本人貢獻不大,好詩不多,影響較小,即使寫出幾首好詩,也很難被史家注意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沒有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古體詩詞大家?這既需要更多的闡釋,也需要更多的發掘。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第三,文學史的選本標準往往注意的是歷史縱向上的創新和影響。這些標準首先是要創新,然后是這個創新要產生歷史影響,形成一個潮流。宋朝人寫格律詩寫得再好也會被唐詩的創新性成就淹沒,元朝人做的好詞也大多被宋詞的創新成就淹沒?,F代人寫古體詩詞,必然也是佳作不斷。有些詩的境界和技巧,也很可能已經遠超古人(比如孫郁《民國文學十五講》中列舉的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但卻很難入史。究其原因,也不外乎兩點:一是這些詩歌創新度不夠,二是這些詩歌創作沒有形成被社會所普遍注意到的創新潮流。事實上,不少學者已經在致力于收集或研究現代古體詩詞,比如劉夢芙《近百年名家舊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2013)、孫志軍《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2015)等。不少省份都在編輯《中華詩詞集成》,如滕偉明、周嘯天主編的四川卷(2018),李遇春的《中國當代舊體詩詞論稿》(2010)以及他主編的《中國現代舊體詩詞編年史》(2021)等。這個研究陣營實際上相當大,但終因無法發掘、歸納、總結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詩人和流派而使其文學價值難以彰顯。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現當代文學史之所以不收錄古體詩詞,原因大致如上文所述?,F代人的古體詩詞,在革命性方面影響不足,未能進入革命話語體系(毛澤東等革命家詩詞除外);在現代性方面創新不足,未能進入現代性話語體系;在文學自身創新方面,沒有思想和形式創新,也沒有能形成被社會普遍注意的潮流??傊?,缺少可以被歷史敘述的有趣故事,或者說,至今沒有人能將這個故事很好地敘述出來。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二、“思想決定論”與現當代古體詩詞入史的必然路徑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上文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文學史認可的好詩標準到底是什么?換成更簡單具體的提問,即對文學史而言,詩歌到底是思想創新更重要,還是形式創新更重要?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藝術作品的思想與形式哪個更重要是一個長期存在爭議的話題,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思想更重要,二是認為形式更重要,三是認為形式與思想一樣重要??傮w而言,第三種觀點最有市場,因為我們既無法想象沒有形式的思想,也無法想象一個不包含思想的形式。思想與形式,當然應該完美配合,二者都重要。將思想與形式對立起來,本就是一種武斷的分割,是一種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荒誕想法。認為形式比思想更重要的學者觀點大致如下: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思想與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對研究而言,形式研究比思想研究更為重要、更為高級、更為深刻。因為任何思想都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體現,所以研究體現思想的這個形式實際上也可達到研究思想之目的。思想研究是具體思想的研究,形式研究是普遍思想的研究,可以得出更具概括性、規律性的普遍結論。比如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跳出了具體語言學研究,不再考察語系、語支等具體語言的發展、演變歷史,而是考察所有語言的一般共性,將具體語言研究變成語言的形式研究,就得出了更為普遍的結論。形式研究更為抽象,因此更具概括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形式研究具有思想研究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它跳出了具體思想產生歷史、發展軌跡等問題的糾纏,因而可以解釋思想發展的普遍規律和趨勢等問題。形式研究比思想研究更為抽象,所以也更為科學、更為深刻。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對于古代詩歌發展而言,雖然解釋詩歌的思想情感是文學史必然要講的內容,也是梳理古人思想情感發展歷史的必修功課,但就詩歌本身發展歷史及分期而言,在大的區分層面幾乎都沒有將思想情感作為分期之理由,而是以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格律詩、詞、曲等形式因素作為詩歌發展分期最重要的依據。重大的詩歌變革,不是詩歌內容的變革,而是形式的變革。所以對于詩歌發展而言,是形式而不是思想決定其發展歷史的分期。從這個意義上講,在詩歌發展史上,形式當然比思想更為重要。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文體學”及其變革研究,一度成為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也正是這個原因,使現代詩因完全跳出了古體詩詞的形式框架而具有了質的不同,宣布獨立并分家。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上述結論很難反駁,正是因為形式比思想更具程式性,形式是思想的固化。形式以最顯眼的、最直接的、最不可變更的方式將思想變成潮流,形成不可抹去的痕跡,成為故事的一部分?,F當代文學史不敘述古體詩詞,核心理論根據也正在于此:既然現代詩在形式上已經與古體詩詞截然不同,它就已經與古體詩詞分屬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學類型,現當代文學史當然就不應再敘述古體詩詞。同樣的道理,現當代文學史也不會敘述現代人寫的古體散文、辭賦、文言小說、傳統戲曲。需進一步追問的是,其他古體文學作品為何無人關注,恰恰是古體詩詞成了話題的中心?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上述立論是針對學術研究、文學史研究而言的,不是針對具體文學作品而言的。具體文學作品并不面對文學發展史,而是面對具體的人、具體的思想內容,文學史則是面對整體的文學作品、整體的思想潮流。具體的思想內容只有在變成普遍的、整體的思想潮流時,才能成為文學史關注的問題。對于具體的文學作品創作,形式只是一個有關“選擇”或“創造”的問題,思想創新才是其核心。這大概才是整個討論最為核心的問題。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文學史的有趣性在于,文學作品是否能夠成為經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談論它的多少。對于一個具體文學作品而言,是思想而不是形式,更具有“可談論性”。形式是普遍的,我們可以談論一大批文學作品的形式;思想是個別的,針對一部具體文學作品,更有價值的是談論它的思想。所以,文學史的論說方式,思想分析能彰顯其獨特性,形式分析則能將其劃歸某個類型。這并不是說思想沒有類型,而是說相對于形式類型而言,思想類型更為豐富、變化更為多樣、創新性更易彰顯、可談論性更多。從另一個角度看,已經固化的形式確實沒有太多可談論性,只有那些創新的形式才具可談論性。而創新的形式本身就是思想創造的體現,所以可談論的形式本身也是一種思想的創造。因此,對于具體文學作品而言,思想創新是最重要的,形式只是體現思想創新的外在表現。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即使沒有形式的創新,只要有思想的創新,仍然可以形成潮流,成為文學史言說的對象。比如小說,從古至今,從西方到中國,形式創新是很小的部分。即使小說確實也有形式方面的花樣變化,但由于并未突破小說定義的底線,所以并未形成明顯的形式流派。然而中國古代的觀念則很不相同。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的小說觀念,使用不同的命名稱呼這些敘事類作品,六朝稱“志怪”,唐代稱“傳奇”,宋元稱“話本”,元明稱“講史”,明清稱“小說”,直到魯迅,才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這些不同的命名統稱為“小說”。不同的命名反而讓古代小說史有話可講,細微的文體差別讓小說的形式發展線索顯得更為清晰。在名稱統一之后,中國現代小說的細微文體變化反而顯得不太重要,思想、題材方面的更迭成為小說潮流更迭的顯著標志。西方小說史比較注意敘述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元小說等風格流派因素,中國現當代小說史則注重敘述“人生派小說”“抒情小說”“左翼小說”“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尋根小說”“新寫實小說”等內容因素。上述現象給我們造成一個非??贪宓挠∠螅褐袊F代小說流派劃分傾向于依據內容,詩歌流派劃分傾向于依據形式。實際情況卻并非必然如此。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雖然詩歌流派劃分在總體上比小說更重形式劃分,但每種形式的內部區分,還是需要依據思想內容。比如現代詩,文學史家主要根據內容和風格區分出“新月派詩”“鄉土詩”“七月派詩”“九葉派詩”“政治抒情詩”“朦朧詩”“第三代詩”等不同類型。同樣是唐代格律詩,文學史家也劃分出“邊塞詩”“山水田園詩”“閨怨詩”等題材類型。同樣是宋詞,也區分出“豪放派”“婉約派”等不同風格類型。分類的標準并不恒定,總體原則大概是:一要特征突顯,二要便于記憶,三要概括全面,四要作品具有規模。因此,對具體詩歌作品而言,采用哪種形式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表達了何種具有共性的、可以形成潮流的新思想、新風格才是最重要的。新的思想采用了恰當的形式予以表達,反映出區別于以往時代作品的特點,獲得共鳴和響應,形成集團效應,塑造一種可流傳的范式,成為一種傳統,方可成為文學史的事件,最終才能進入歷史敘述的邏輯鏈條。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以此要求來反觀現當代詩人的古體詩詞,確實很難找到一個具有規模效應的新范式,或者是我們對已成規模的新范式缺乏概括和總結。古體詩詞既然在形式方面依循既往,就非要在思想方面有所創新不可。思想方面不僅要跟上時代,而且要形成比較統一的、不同于現代詩的、可以得到廣泛認同的、具有規模效應的新思想或新風格。如果這個要求已經被古體詩詞創作者完成,則需要文學史家對其加以概括和表述,彰顯其中成就最大的詩人,遴選出堪稱經典的詩歌作品,使之成為可談論的對象。唯有如此,在重寫文學史的時候,有關現代人的古體詩詞的故事才具備一個開端,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故事,才有繼續寫下去的理由。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胡適在那篇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開端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了八點具有革命性的主張,其中第一點“須言之有物”就是針對詩歌內容而言的。由此可見,以詩歌革命為核心的文學革命,最重要的并非形式的革命而是思想的革命。形式革命是輔助,思想革命是核心。是因為思想革命無法推動了,才需要用形式革命來幫助其完成。在胡適看來,“言之有物”的“物”包括“情感”和“思想”兩個方面。他主張現代人不要再重復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有現代的情感體驗和感知、認識世界的方式,要求“不摹仿古人”“不做無病之呻吟”,所以才提出了“須講求文法”“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形式方面的解放要求。思想革命是目的,形式革命是手段。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現代詩之所以最終成功,主要原因就是通過詩歌形式上的解放,最終促進了思想革命的完成。在思想革命完成之后,采用何種形式來表達新思想,其實已經不再重要了?,F代新思想,既可以用現代詩來表達,也可用古體詩詞來表達。只要有了符合時代需要的新思想,古體詩詞的精致、工整、含蓄、豐厚、和諧等優勢,只會為新思想添色增彩,而不會成為泥古不化的桎梏。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黑格爾認為藝術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時代精神的體現實際上是可以不拘表達形式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現代詩與古體詩詞并沒有深刻的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和平共處,而且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真正具有矛盾的是兩種思想狀態,即:我們到底是要回到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情感狀態中去,還是適應現代世界格局、科技發展、人類文明新成果,創造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情感狀態?只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答案便已經顯而易見。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三、現當代古體詩詞入史問題的解決辦法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鑒于在中國現當代仍然活躍著無數對古體詩詞抱有高度熱情的創作者,在這些古體詩詞中仍散落著不少優秀作品之實際,古體詩詞入史問題確實需要文學史家們慎重對待。根據上文分析我們可知,古體詩詞的創作實際與現當代文學史觀的不合拍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那么解決此問題的辦法也主要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對古體詩詞創作者而言,必須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站在思想創新的前列,方能徹底解決此問題?,F當代文學史不愿將古體詩詞納入自己的敘述體系,核心原因就是在其歷史敘述邏輯鏈中找不到古體詩詞在思想革命方面的貢獻和位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古體詩詞創作者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擺脫古代思想的束縛,不僅要超越古人的思想水平,更要超越現代詩人的思想水平,為思想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就現代詩發展現狀來看,詩歌的形式創新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F代詩人們千方百計地把詩歌可能具有的各種形式挨個實驗了一遍,再難有新的發展。即使出現一種未被前人寫過的形式,也只不過是在千奇百怪的形式上再增加了一種而已。近二十年來,現代詩處于歷史低潮期,這實際上為古體詩詞的繁榮留下了空間。詩界缺乏的不是新的形式,而是新的思想。因此,在未來一段歷史時期內,到底是現代詩更有活力,還是古體詩更有活力,尚難定論。如果古體詩詞創作者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將古體詩詞所具有的典雅與符合時代需要的新思想做完美對接,那么古體詩詞的再度勃興將指日可待。到時候,古體詩詞進入現當代文學史,也就順理成章。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就古體詩詞創作現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創作群體分散,力量不強。當今活躍的古體詩詞,主要分為“風雅體”“老干體”“實驗體”“參賽體”等類型,很多是為顯示自己學養、水平的“炫才”之作。那些致力于文學創新的詩人、作家,又不屑于玩弄古體詩詞技巧,使得這一創作群體的新生力量不足。二是很多古體詩詞作者泥古不化,拒絕創新。不少古體詩詞作者不愿拋棄已經脫離現代語音實際的“平水韻”,認為拋棄這些古代音韻會顯得缺乏“水平”,害怕被人恥笑。這類故步自封的思想和為“炫技”而創作的詩詞,自然難有創新和突破。詞牌、曲牌亦因循舊格,不思創造改變,而以能夠符合古代要求為上。詞牌、曲牌本是一些樂曲的名稱,詞和曲是為了便于歌唱而填進去的一定數量的文字,并無不可改變之理。在國語語音已發生重大變化之后,仍然堅持選用不再押韻不再合平仄的平水韻,在古代樂曲不再為人所知的時候,仍不愿拋棄舊曲而改用廣為人知的新曲。這種唯古是從、唯古為上的觀念使古體詩詞難有創新,只能再次走進死胡同。三是沒有打造出一些能夠遴選優秀古體詩詞作品并使其廣為流傳的展示平臺?,F在古體詩詞創作人數太多太雜,多為小圈子內的吟詠,沒有專業遴選機構和平臺,創作無潮流指向,難于總結其變化和規律?,F當代文學史家面對如此雜亂的創作望而卻步,也是古體詩詞難以入史的原因之一。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對現當代文學史家而言,亦應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革新文學史觀?,F當代文學史觀的形成,有時代留下的思想痕跡,反映了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站在更高、更遠的歷史長河之上,這些觀念很有可能都會變為歷史陳跡,恰如現當代文學史觀已經發生數次變革那樣。唯一不變的,是文學水平本身的高低。因此,從資料保存的角度,遴選出每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作為以后文學研究的參考資料,便是文學史家應當持有的基本態度。不為特殊年代的觀念所左右,堅持文學自身價值的史學標準,應當成為這一代文學史家的重要任務。文學史家的關注、研究、推廣,不僅有利于保存史料,而且有助于古體詩詞的發展和創新,使詩歌創作從低迷的氛圍中走出來,總體上有利于中國詩歌的發展。因此,現當代文學史家應站在“文學”史的高度,不要為當下文學史觀的局限性所囿,以更開放的視野,摒除偏見,重新評價現當代各類文學作品取得的貢獻,方能使現當代文學史流傳得更為久遠。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對于古代文學史家而言,也應解放思想,放棄研究慣性,革新研究觀念。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對“古代”的定義,多以時間為基礎,將朝代作為切分依據,大多研究至清代為止,少數拓展至民國初年。這種研究慣性使古代文學史家對創作于現當代的古體文學作品不聞不問?,F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對“現代”的定義,則經歷了數次變革和嘗試?,F當代文學史或以政治性質,或以現代性,或以語言形態,或以公元紀年,甚至嘗試回歸古代文學研究范式,以政權更迭作為切分依據?,F當代文學史家至今仍在經歷找尋學科成立基礎的苦惱,自然無暇顧及現當代古體詩詞創作。在這個背景下,古代文學史家能否改變一下思維模式,如“現代性”“現代漢語”研究范式將現代文學史的學科邊界向晚清方向拓展那樣,將古代文學史的學科邊界按“古代性”或“古代漢語”的研究范式向后代延伸?這雖然只是權宜之計,但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現當代古體詩詞難以入史的尷尬問題。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結語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綜上所述,現當代古體詩詞不能入史,是古體詩詞創作群體、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家、中國古代文學史家之間的觀念隔膜與差異造成的,三者都存在固執、偏見和慣性。這場學術爭論彰顯出幾者之間相互缺乏理解的現實。很多古體詩詞創作者唯古是從,不進行思想革新與時俱進;很多現當代文學史家為特定時代文學史觀所囿,不思放開眼界;很多古代文學史家固守研究慣性,棄現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群體于不顧,不愿將其納入古代文學史研究之視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科分野和思維慣性。三個群體之間缺乏充分交流,在研究觀念、研究方法、研究視野、研究目標之間未能達成廣泛共識。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唯有中國文學研究內部各學科、各群體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取長補短,消除偏見,與時俱進,打破學科壁壘,重塑文學研究總體格局。只有這樣,學科之爭方可避免,中國文學創作與研究才能更為和諧與繁榮。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參考文獻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1] 喬國強.論文學史的敘事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2] 喬國強.論文學史敘事的故事性[J].南京社會科學,2021(1).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3] 曹順慶,曹美琳.對當代文論建設的幾個所謂“共識”與“常識”的質疑[J].思想戰線,2015(5).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4] 徐文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歷史”追求與“文學性”探索——以唐弢、司馬長風的文學史論著為例[J].社會科學動態,2019(3).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5] 洪子誠.《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現代文學”[J].文學評論,1999(1).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6] 李怡.“民國文學史”框架與“大后方文學”[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7] 王恒升.現代古體詩詞的現代性內涵與民間創作立場[J].作家,2008(4).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8] 韓晗.現當代文學史何必“無所不包”?——兼談現當代文學史與古體詩詞的關系問題[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9] 陳國恩,韓晗,等.中國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J].中國文學研究,2012(4).O1s知覽論文網 O1s知覽論文網
[10] 曹順慶,周嬌燕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不收錄現當代人所著古體詩詞的批判[J].社會科學戰線,2014(8).